老家东山。
时令“小满”,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出发,东行绕盘山公路,向东山乡进发。
【资料图】
“在那东山顶上,升起白白的月亮,年轻姑娘的面容,浮现在我的心上……”车内,仓央嘉措的情歌与地名应景又贴切。车外,壮美神奇的层层梯田、梯次铺陈的和美村庄、各类清脆悦耳的鸟鸣、蓝天白云下炊烟袅袅,让这方散发浓浓人间烟火气的土乡村落,宛如一幅“富春山居图”。
因境内一条名叫纳隆的溪沟,当地人叫东山为纳隆沟,纳隆土语意为“细长”。又因每日清晨太阳从东侧的大东岭升起,土族群众形象地称其为“太阳升起的地方”。
典型的浅山土族聚居区,祁连达坂山余脉沟壑纵横,黄土高原绵延起伏,黄土堆积而成的塬上地貌,赋予这方热土以数千公顷良田,温带大陆性气候,干旱少雨日照时长,让东山乡成为盛产油菜、小麦、洋芋等绿色农作物示范区,洋芋是久享盛誉的支柱产业,属地理标志产业。
如果说东山乡以“调结构、建基地、育特色、强基础”产业发展路径是“大写意”,那么“党支部+农户+合作社+企业”产业发展格局则是“工笔画”,共同绘就出“马铃薯强乡”的“图景”——2018年投资60万元建成投运贺尔村洋芋粉条加工车间,累计收益20万元,解决本村农户就业100余人,农户平均月增收900元;2020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950万元、建成年储马铃薯5000吨的寺尔村保鲜及冷链配送中心,每年免费为419户发放130吨马铃薯种,秋收时以高于市场价统一回购。
沐着淡雅花香走进东山村坡地上的淀粉和粉条加工厂,院内挖掘机、吊车、渣土车等工程机械轰鸣,施工人员正对路面进行硬化,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工人师傅抓紧调试淀粉和粉条生产设备,为“东山粉条”“东山淀粉”生产加工打基础。
“2021年投入350万元建厂,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,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签订帮扶协议,投入结对帮扶资金60万元完善项目配套设施,投产后可生产淀粉500吨、粉条5吨,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60万元。”东山乡党委书记李得胜指着崭新的粉条加工设备说,今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2533公顷,年总产量达7万余吨,双垄覆膜技术的推广运用,更是为绿色农业产业插上了科技的“翅膀”,如今马铃薯亩产量是以前的一倍。
站在东山之巅的大东岭俯瞰,蔚为壮观的梯田从山脚向山顶层层叠叠铺展,白色覆膜宛如群众增收致富的底色。马铃薯,这曾经的“土蛋蛋”,从“救命杂粮”“充饥粗粮”,变成了“钱”景可观的“金蛋蛋”。
东山乡党委副书记李金花说,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,每年土豆丰收季,及时回收土地残膜,杜绝土壤白色污染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为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;大力支持乡亲们开展时令土豆外销、马铃薯储藏实现反季节销售,开发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,千方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。依托“农村电商”平台,让“老家东山”系列绿色农产品源源不断“输”往全国。
“塞纳”土语意为好,东山人在羊前冠以“塞纳”,对羊的喜爱不言而喻。赛纳羊,因肉质肥而不腻、食无膻味、口感醇厚而“走红”。与之齐名的“八眉猪”,属东山乡又一地理标志产品,亦因倍受追捧而“走俏”。今年全村“农”字冠头的450只“塞纳羊”和1300头“八眉猪”,实现收益100万元。
东山乡白牙合村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土族民俗文化村落,村庄北侧坡地上,总投资984万元、集土族民俗接待、非遗刺绣展示、梯田风情观光、东山馍馍加工、酩馏酒品鉴、土族美食品尝于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,正抓紧收尾部分施工,项目建成后,集中向外展示、传播、弘扬土族刺绣在内的非遗文化、农耕文化、饮食文化,是东山人的“展览馆”和“会客厅”。
盘绣,属土族刺绣的一种,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,用红、黄、绿、蓝、紫、白等彩色丝线绣制。绣者不用棚架,左手布料右手针线,上针盘下针缝,针针见功底、线线出效果、纹饰整齐美观,承载着非凡的民族智慧和厚重的河湟文化。
李得胜介绍,东山乡立足产业优势,依托种养特色、优美梯田景观、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,辅以夏观油菜花海、冬赏山川雪景、开心农场农事体验等旅游业态,构建起“种养育、产供销、农文旅”等多元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,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介,有效提升了“老家东山”的“曝光度”,山里的系列“土”特产更是蹭上山外市场“大流量”。
古老的农耕文化,不仅滋养了世代生活的土族儿女,也造就了民族风情浓郁的“老家东山”。从曾经“靠着天种地”“守着地吃饭”,演绎现在的做活“特色农业”、做深“农旅融合”、做强“文旅文章”,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下,以“农、文、旅”为主打的“三驾马车”,让曾经的山沟沟,变成而今的生态旅游目的地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小“高地”。
产业发展,不只是体现在“枯燥”的数字上,更挂在丰收时群众的笑脸上,汇聚在点“土”成“金”的甜蜜里……